• 注册
  • -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振兴 > 数字农人 正文

    彭育晚:让“致富”之花盛开在乡间

    作者:小编 时间:2022-07-28
    导读:彭育晚,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党支部书记,18岁后参军入伍,四次荣立三等功,1997年退役后到广西南宁经商,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百名最美扶贫人物”“湖南省政治优秀工作者”等48项荣誉称号。夜幕渐沉,喧嚣渐悄,村里每家每户都灯光明亮。此时一个身影正在村委会主持村民会议。夜晚还在为村里事务忙碌的他,早上刚到医院打完点滴,又马上赶回村子,为油溪桥的发展而奔走。只要想到村民,他心中就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彭育晚,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党支部书记,18岁后参军入伍,四次荣立三等功,1997年退役后到广西南宁经商,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百名最美扶贫人物”“湖南省政治优秀工作者”等48项荣誉称号。

    夜幕渐沉,喧嚣渐悄,村里每家每户都灯光明亮。此时一个身影正在村委会主持村民会议。夜晚还在为村里事务忙碌的他,早上刚到医院打完点滴,又马上赶回村子,为油溪桥的发展而奔走。只要想到村民,他心中就充满了激情和干劲。他就是油溪桥村村支书——彭育晚。这已是彭育晚在油溪桥村工作的第15个年头,他心中一直装着乡亲们,真心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1.png

    以实干底色,诠释军人担当

    四年军旅生涯期间,在军队中练就的滴水穿石的刻苦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工作中。

    “我是93年12月入伍的,四次荣立三等功,九七年退役,退役以后,我回到了广西南宁下海经商,一干就是十年,当时因为油溪桥村发展建设的需要,我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的眷念和父老乡亲对我的期盼,回到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彭育晚说。

    那时,油溪桥村背着4.5万元负债,以“烂、懒、散、穷”出名,彭育晚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决心带领村民走出困境,共同致富。

    村庄的改变从一棵树开始,彭育晚一直怀着村庄永续发展的情怀和希冀,带领党员干部植树造林,只栽树不砍树,十五年下来,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2.8%。

    十五年来,他秉持着“要用军人作风改变基层形象”的信念,发扬军人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下定决心整治好村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展现退伍军人的铮铮铁骨,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步入油溪桥村,村内房屋鳞次栉比,宽阔平坦的硬化路进村入户,干净整洁的道路两边,满池荷花沿路盛开;房屋外的墙壁上,各种标语彰显着油溪桥村的巨大改变。曾经那个环境恶劣、民风彪悍的村子已蜕变为水田纵横、邻里和睦的世外桃源。

    d000baa1cd11728bcbf39ed32b9ef3c4c1fd2cd5.jpg

    以为民情怀,提升治理温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彭育晚一上任就开始想方设法改善村里的经济情况和村民的生活条件。在他的号召下,全村党员干部带头建设村庄。不仅为村庄修路,还带领村民自筹资金建设自来水管道。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彭育晚以解决林权纠纷为切入口,创立林权改革“八字方针”,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响“开门红”。

    在建设油溪桥村的过程中,起初有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为尽快熟悉情况,打开局面,彭育晚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找村干部寻根问策,每天不厌其烦地给一户户人家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彭育晚决心取信于民,他以身垂范,将所有工资津贴捐给困难群众,为重大病症患者筹集资金,在危房改造中挺身而出帮助每一个村民,接连几件事让村民看到了彭育晚实干的态度,也开始参与到村里的建设中来。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他就带领村民义务劳动;产业发展缺少技术,他就邀请农业专家把脉问诊;村里缺少人才队伍,他就引进技术型人才发展产业。“多条腿走路”让彭育晚蹚出一条致富路,使得油溪桥从原本一穷二白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22.jpg

    以五星闪耀,建设美丽村庄

    彭育晚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护航。15年来,他创立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制度,落实村规民约,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生产和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他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用铁锹、榔头修路,架起了和外界交流的桥梁,也铺就了致富的坦途。

    在解决完一系列问题后,彭育晚又把目光投向村风民风。面对油溪桥村村风、民风落后的情况,彭育晚提出口号:“我们这一代人做了什么?我们又为下一代留下了什么?”,他以党风带民风、以党建带村建,动员村民向节约要资源、向文明要生产力,照亮了乡村文明治理路。

    微信图片_20220728113133.png

    如今,油溪桥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62项,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这一切都离不开彭育晚的默默坚守与奉献。

    成绩面前不停步。彭育晚说:“带领村民致富不是唯一的目的,探索乡村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是我毕生的追求。”他愿意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始终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

    彭育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赤子之心,用心做好为民服务的每件小事,把心中装着群众的大爱深深烙印在油溪桥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成了油溪桥村致富路上的摆渡人。

    (供稿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网站声明 | 广告报价 | 合作洽谈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 2023 山西乡村振兴网 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3068号-3
    Top